大乘之定义—
大乘修行人名菩提萨埵,简称菩萨,意译觉有情,具有两种含意:
1. 是指志求觉悟的有情众生,或者是已经觉悟的有情众生。
2. 觉悟了的有情众生,因慈爱悲悯心的驱使,誓愿救拔及觉悟其他有情众生。此即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自度度他的慈悲修行人。
菩萨久修善根,植种德本,已离诸幻,精神圆明通达,解脱自在;但同时亦发觉过往生的父母眷属,及十方无量的执迷众生,不单止未能觉悟,而且更因贪嗔痴的驱使,仍然不断造作无边身、口、意恶业,甚至永堕恶趣,不能自拔;十方如来便教化此等上根猛利的修行人,兴起无缘慈(发大慈心去利益本来无因缘接触的众生)、同体悲(以一切众生如自己一样,发大悲心去拔济所有痛苦),发愿生于十方世界,力行十波罗蜜,救度无边众生离苦得乐,教化无量众生觉悟成佛;亦为安乐众生故,摄取完美庄严佛国土,成就一切种智,圆满佛果。因这类教法犹如大车乘一样,不单令修行人觉悟成佛,兼且亦能普度一切众生,故称大乘。
人天乘修行之心量 世间有为法(色)
凡夫之心只求追逐世间福乐,苦依佛陀所教而行,便会顺应因果法则,努力止恶行善,自求善果福报或求生善处。
小乘修行人之心量 出世间清净法(空)
小乘修行人因厌弃世间生死,无常苦楚,故心只求永恒解脱,显现清净涅槃自性,于是依佛所教,严守戒行,远离爱欲,净除见思烦恼,最后解脱的精神无染自我、无染三界,清净自在。
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定义 慈者-分享快乐,令所爱的人得一切快乐。
悲者-悲悯同情,拔济所爱的人一切痛苦。
喜者-见所爱的人成就善法功德,踊跃欢喜。
舍者-为令所爱的人成就善法功德,愿舍却自己的一切。
其实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心,众生皆有,但只是对自己所爱的人,方能流露,所以属于有量之心。
一、以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种无可限量的心态遍覆一切众生境界(色)。
菩萨平等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或自己挚亲的眷属,为了令无量众生可以永远离苦得乐,直至觉悟成佛,便不惜以无穷无尽的慈、悲、喜、舍心,永无止境地铙益、教化、救拔一切众生。
无量大慈心—
以无量弘愿功德作大回向,圆满众生之善愿,发愿摄取庄严佛净土,接引一切众生,同证如来圆满福智。
无量大悲心—
发愿于十方三世,分身尘刹,恒顺众生生死,难忍能忍,难行能行,不辞劳苦救度一切众生,使令离苦。
无量随喜心—
以无量正法教化一切众生,兼且护念、赞叹、随喜一切善行功德,令修行人成就一切善法,直至圆满佛果。
无量大舍心—
为了救度无边有情众生,不惜一切财宝、权位、福乐乃至生命, 作大施舍,利益一切众生。
普贤菩萨大愿 — 众生无尽,我愿亦无尽。
观音菩萨大愿 — 众生不成佛,誓不取正觉。
地藏菩萨大愿 — 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;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
这正是菩萨以无量慈悲为用,不尽有为地、无止境地救度一切众生。而这种慈、悲、喜、舍之心,实在是无可限量。
二、常觉不迷、无染尘劳(空)
菩萨虽于无量世界广行布施,救度教化无边有情众生,但另一方面,菩萨亦知一切现象境界,包括自我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的修行,众生的生死,乃至修行成佛的现象,皆是如泡影般暂现,梦幻般不真实,于此寂净法体之中本来无作无用,故此菩萨的精神亦是无染自我、无染一切,只以如幻的身躯,唤醒执如幻作实的凡夫众生而已。
《金刚经》云:“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”菩萨的心量既然是清净无染,犹如虚空,故此亦是不可思议,无可限量。
大乘菩萨以无量悲愿成就无尽救拔众生的力量,而精神亦同时安住不动的清净定境,这种[色、空圆融]的修行,称为“如幻三昧”,这正是以“智慧为体,慈悲为用”的“悲智双运”。
大乘菩萨行法 — 四摄法
因为众生根器参差,虽调难伏,难化刚强,菩萨遂以无量善巧方便,透过以下四种方法来摄引众生,继而施以教化。
布施摄 —
菩萨以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解救众生欠缺之物,与及令离怖畏之境,并且教导众生修行善法,离诸幻境,觉悟菩提。
爱语摄 —
菩萨对众生起恭敬承事之心,唯恐修行退心,故以婉言慰语,鼓励劝勉有缘众生,令其信受,勇猛修行。
利行摄 —
菩萨为圆满众生善愿,遂百千方便支持帮助十方有缘众生,令其成就一切善行功德。
同事摄 —
菩萨为了救度不同种类的众生,故普门示现种种身相,与各类众生、魔王为眷属,而予以教化。
菩萨以四摄法摄受众生,令其挚诚皈敬三宝,积极修行,达到安稳快乐,直至圆满成佛。
一切的大乘菩萨皆是以“四无量心”遍覆一切众生,并且以“四摄法”摄受教化一切众生,但同时亦是自在无染,清净解脱,因而成就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,永恒救度十方众生,最后必证无上菩提。